「我並不沉迷於不穩定中的美。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存在的東西。」- 奈瑞.巴格勒米安
傳統西方的雕塑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甚至更早,石材、金屬、陶瓷及木材等材料的運用一直延續至今,原本的型態也隨著時間逐漸改變。然而,甚麼是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經典作大衛像《David》,被視為人體結構黃金比例的象徵,專注而自信的肢體動作,在嫻熟雕琢之下嶄露無遺;推進至現代主義,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模糊了具象與抽象的界線,《A Muse》簡化女性的型態,強調純粹的線條,重新定義過往的雕塑語言。本次在文心藝所的展出,伊朗裔藝術家奈瑞・巴格勒米安的雕塑在當代藝術的洪流中,不只著重於作品本身,周圍環境的條件是影響其樣貌的重要因子,作品迥異的形狀產生彼此的相互作用,孕育出既矛盾又平衡的關係。
創作跨足攝影、繪畫、裝置等,雕塑為主要的形式,並和其他跨領域的主題交織。巴格勒米安運用多元媒材組合創作,經常可看見以金屬結構將材質互相支撐、構築的模樣,以及身體姿態和體內結構的隱射。「不穩定」是她反覆討論的主題,雕塑中有許多看似單薄和纖細的支撐結構,近乎要崩塌、懸空、傾斜,卻又支配整個展覽空間的物件。《Maintainers》在展間以彼此依存的樣態呈現,特性截然不同的金屬鋁鑄件、彩色蠟和漆面支架,以一種具依附關係的景象互相支撐、平衡,藉著外力的介入得以穩定,蠟質的表面也使人聯想到身體。另一個展出的系列為近期創作的《Misfits F》,靈感來自為孩童設計的組裝玩具,看似能夠完美吻合的結構,實際上卻無法滿足觀者的期望,因而產生挫敗、失望的感受,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時以女孩肖像古怪的表情,暗指拒絕按規則行事、不可預測的狀態。
奈瑞・巴格勒米安1971年出生於伊朗的伊斯法罕,為亞美尼亞少數民族。1984年因政治因素和社會狀態與家人搬遷至德國柏林至今。作品曾在納榭雕塑中心、米蘭現代美術館、盧森堡現代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芝加哥藝術中心、倫敦蛇型藝廊等大型藝術機構展出,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柏林雙年展、明斯特雕塑展,也被多個國際知名機構珍藏。2022年獲選為納什爾雕塑獎得主,並獲得蘇黎世藝術獎及入圍雨果.博斯獎。
No. 6, Alley 10, Lane 180
Section 6
Minquan East Road, Neihu District
Taipei, 114
Taiwan
www.facebook.com/winsing19
+886 226 588 886
Monday – Sunday
10:30am – 6:30pm
Closed Teu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