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2020年11月 上海艺术博览会周 亮点展览

By 刘品毓  |  上海, 11 November 2020

2020年11月 上海艺术博览会周 亮点展览

位于上海西岸文化核心区的上海文化新地标"西岸艺岛Art Tower"。图片提供:西岸艺岛Art Tower。

看看2020年11月上海各个艺术机构的展览,丝毫察觉不到这座城市也曾经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尽管从国外入境上海依旧需要隔离,但随着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展期:2020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拉开帷幕,与"西岸智塔AI Tower"交相辉映的"西岸艺岛 Art Tower"正式对外开放,位于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3楼,由"垂直城市"项目为名的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美术馆APS MUSEUM开幕以及目不暇给的艺术展览活动,如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中举办的刘韡最新个展"散场/OVER"(展期: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都进一步奠定夯实上海作为中国艺术首都的地位与实力。

以下为Ocula梳理在随身携带身份证入场逛看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展期:2020年11月12日至15日)与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展期:2020年11月12日至15日)期间的亮点展览。

詹姆斯 · 特瑞尔,《梭伦、中型矩形玻璃》 ,2019。展览现场:"空间领导者",APS MUSEUM,上海(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2月28日)。图片提供:APS MUSEUM。

詹姆斯 · 特瑞尔,《梭伦、中型矩形玻璃》 ,2019。展览现场:"空间领导者",APS MUSEUM,上海(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2月28日)。图片提供:APS MUSEUM。

空间领导者

APS MUSEUM,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L+MALL三楼301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2月28日

没有什么在双十一的时候,见证一座美术馆在一栋购物中心开幕,来得更引人思考。作为APS美术馆开幕展的群展"空间领导者",由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担任总策划,徐震担任策展人,带来了15位艺术家,如安尼施·卡普尔、丁乙、莫娜·哈透姆、何岸、詹姆斯·特瑞尔、李汉威、陆兴华、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邱岸雄、施勇、汪建伟、王梓全、徐震®、杨振中、展望。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曾说"艺术空间是大城市的肺,涌进来的城市诸众,是激荡城市的热血",这座志在联合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各类创意人才的美术馆,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Stefano Boeri Achitetti担任室内设计,分为展览空间APSPACE、艺术设计商店APSTORE和会晤空间APSALON三部分。馆方计划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突显自身的特点,引起观者的好奇心进而参与到展览中。

展览现场:"两性花、汗和经血云:林从欣和Patrick Staff展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9月24日至12月19日)。图片提供:上纽ICA。摄影:洪晓乐。

展览现场:"两性花、汗和经血云:林从欣和Patrick Staff展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9月24日至12月19日)。图片提供:上纽ICA。摄影:洪晓乐。

两性花、汗和经血云:林从欣和Patrick Staff展览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55号

2020年9月24日至12月19日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线下参观详情需至上纽ICA官网查询

2019年10月,上海纽约大学美术馆沉寂两年后重新开馆,将自身定位为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简称:上纽ICA),并定义自身为一座真正的研究所,进行艺术创造和评论,而不仅是让人作为旁观者来欣赏艺术。2020年9月继新冠肺炎疫情后,上纽ICA首次重新开馆,推出展览"两性花、汗和经血云"及相关活动。此展是为期两年的艺术研究项目"(看不见的)花园"系列——通过探索花园/园林,塑造我们对自然和我们与其他物种关系的理解——的第三季内容。

展览"两性花、汗和经血云"既展出林从欣和Patrick Staff独立和合作作品,也是他们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展出。展览内容包括合作作品,混有影响荷尔蒙的草药的雾气由改造过的雾机喷出,弥漫在整个展览空间的作品《荷尔蒙雾》(2020);Patrick Staff的作品,如一个由金属链悬挂于天花板的杯子,形态类似19世纪英国早期的公共饮水喷泉,指涉当时为了应对水媒疾病的爆发而建造了饮水喷泉,从而阻止贫困的工人阶级酗酒的《共用杯》(2018)和林从欣创作于黎巴嫩境内据传被化学废料污染的不同地点,用铅、朱砂等有毒颜料绘制的6幅油画《毒物符号学》(2019)等。

泽拓,《我做过吗?》,2011。单频黑白录像、立体声,9分54秒。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大田秀则画廊。

泽拓,《我做过吗?》,2011。单频黑白录像、立体声,9分54秒。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大田秀则画廊。

暗光

昊美术馆,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2020年11月15日至2021年04月05日

汇集了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何采柔、蒋志、娜布其、汤尼·奥斯勒(Tony Oursler)、劳瑞·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邦尼·罗杰斯(Bunny Rogers)、泽拓(Hiraki Sawa)、孙原&彭禹、陶辉、杨福东、梁慧圭(Haegue Yang)、杨健、杨沛铿等艺术家的群展"暗光",由"暗光"和"暗光档案"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构成,以作品本身为语境,使人进入一个由一系列边际空间所连接的场域。

其中"暗光"是对异质性的激活——眼睛被白日刺伤而失明,意味着知觉的共同复苏,但并不指向神秘主义及借其笼统概括的尚不可知的一切,"暗光档案"则是显现隐匿于暗中的无名者与消失事物。展览意欲将观者从使用明确语言、二元对立的观点来描述当前的世界时造成的因过度清晰化而产生的盲视中释放出来,探索真正的他者。

展览现场:"部屋物语(上海),2020",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3日)。图片提供:上海外滩美术馆。

展览现场:"部屋物语(上海),2020",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3日)。图片提供:上海外滩美术馆。

部屋物语

上海外滩美术馆,黄浦区虎丘路20号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3日

需预约参观

2020年1月开始闭馆整修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原定于9月重新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馆十周年的计划,也受到疫情的影响而遭遇延拓。尽管现实如此,外滩美术馆也在11月的上海艺术黄金档期委托旅居纽约的90后艺术家郑亦然(Jasphy Zheng)带来她的持续性项目作品《部屋物语》(2020)上海版本。

《部屋物语》是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作品,始于艺术家的日本个展机会——当时展览是在一个封闭、无法对公众开放的空间中进行。在项目筹备、进行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收集个体自我隔离在家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被艺术家统一收集、输出并按照不同地区、语言分类,最终以档案的形式,呈现在展厅之中,而在外滩美术馆的《部屋物语(上海)》(2020),这些收集来的隔离文字,会被保存在铜制的档案盒中,以雕塑装置的形态分散在美术馆的不同楼层,供观众自由探索。

沃恩·斯班,《无题》,2020。布面油画,121.9×91.4cm。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 沃恩·斯班

沃恩·斯班,《无题》,2020。布面油画,121.9×91.4cm。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 沃恩·斯班

绘像

阿尔敏·莱希,黄浦区虎丘路27号2楼

2020 年11月6日至12月26日

2019年于上海设立分画廊的阿尔敏·莱希,此次展出的是一系列反应着全球特殊语境下,根据周围环境中人们生活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当下文化特征而创作的架上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画廊代理或密切合作的艺术家完成,且大部分都是艺术家在自我隔离期间所创作。

在全球疫情反复,海外展览与艺博会线上化的情况下,能在实体的展览中让观者切身欣赏到海外艺术家的作品是阿尔敏·莱希此次选择展出这些作品的原因之一。在16位艺术家,27件作品所组成的"绘像"展览中,可以看到年轻艺术家对于"肖像画"这一个古老的绘画门类的思考,在受到如今自拍、美图APP和各种视讯会议系统的影响下,"肖像"已经脱离了"写实",甚至"超现实"也成为一种新的现实。其中,作为90后艺术家的一员,1992年出生于佛罗里达现居新泽西,毕业自耶鲁大学艺术研究所绘画专业的沃恩·斯班(Vaughn Spann)将他的实践聚焦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并以此作为对空间,时间和记忆的研究,在《无题》中,木然的表情,一别艺术家过去其他的作品,若有似无地反映着个体在隔离时期的心理状态。

由左至右:朱利安·奥培,《冬天 4》,2020;《6月1日的老街》,2020。展览现场:"朱利安·奥培",里森画廊,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2月27日)。图片提供:里森画廊。摄影:Alessandro Wang。

由左至右:朱利安·奥培,《冬天 4》,2020;《6月1日的老街》,2020。展览现场:"朱利安·奥培",里森画廊,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2月27日)。图片提供:里森画廊。摄影:Alessandro Wang。

朱利安·奥培

里森画廊,黄浦区虎丘路27号201室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2月27日

2020年下半年,朱利安·奥培的作品不仅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的第六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展期:2020年9月26 日至12月31日)和浦东陆家嘴滨江中心可以看到之外,在里森上海更是可以集中看到朱利安·奥培七件2020年的新作,其中包括三件人群肖像、三件独立雕塑以及一件屏幕循环动画作品《基里,舒贾,艾米莉亚,克莱夫 2》(2020)。

这些在不同空间语境中展出的作品,除了说明朱利安·奥培的作品汲取了城市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图像而产生的公共性,还展现了奥培作品的极高辨识度——为人熟知的公文包、人物态度或姿态等标志性语言以及精确抓取某一瞬间而具有特定的瞬时性。

乔希·斯博林,《油炸天堂》(Fried Paradise),2020。布面丙烯、板上丙烯、板上瓷釉,150× 32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摄影:Farzad Owrang。

乔希·斯博林,《油炸天堂》(Fried Paradise),2020。布面丙烯、板上丙烯、板上瓷釉,150× 32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摄影:Farzad Owrang。

"乔希·斯博林:乐境" & "洛朗·格拉索:未来植物集"

贝浩登上海,黄浦区虎丘路27号3楼

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1月16日

作为艺术家首次在中国个展的"乔希·斯博林:乐境",贝浩登上海展出了乔希·斯博林(Josh Sperling)在仔细推敲打磨过后的数件新作,其中作品的明亮色彩或许会令人回溯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实践,而作品结构的复杂技术又使人联想到建筑与设计中标志性的巧妙结合,如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遭遇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领导下的孟菲斯集团所善用的自觉性拼贴以及地方化习得的造型形式。

同时,画廊也展出了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的新作。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受到法国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2020年秋季大型展览"世界起源:19世纪的自然发明"(The Origins of the World: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in 19th Century,展期: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2月14日)的邀约、委托而创作出一部全新影像作品的同时,形成的一系列绘画及雕塑,也是洛朗·格拉索与工作室在过去的几年中,以达尔文和《物种起源》为研究起点的成果。

塔博尔·罗巴克,《醉鸟宇宙》,2018。4K生成动画视频、实时更新日期、时间及新闻动态消息,30分钟背景影像循环,尺寸可变。静帧截屏。图片提供:Edward Ressle。© Tabor Robak

塔博尔·罗巴克,《醉鸟宇宙》,2018。4K生成动画视频、实时更新日期、时间及新闻动态消息,30分钟背景影像循环,尺寸可变。静帧截屏。图片提供:Edward Ressle。© Tabor Robak

塔博尔·罗巴克:禁止停车

Edward Ressle,黄浦区北京东路205-215号

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

2020年9月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的Edward Ressle,此次带来的是1986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致力于推动数字美学的发展和边界的艺术家塔博尔·罗巴克(Tabor Robak)。精通After Effects、CINEMA 4D、Photoshop、Unity等一系列软件程序的塔博尔,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参与商业设计项目,曾在耐克和AT&T等公司工作。

此次艺术家将展厅转变为一座停车库的样貌迎接观众,但与那些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混凝土建成的停车场不同,这座停车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无人驾驶⻋辆所设计,传统汽⻋不得入内。 在展出的9件呈现其极具先锋性的数字美学作品中,一块人们熟悉的手机锁屏画面被放大到一个如同纪念碑般的令人瞩目的尺寸的动画视频《醉鸟宇宙》(2018)参展沙迦艺术基金的大型群展"焦虑时代的艺术"(Art in the Age of Anxiety,展期:2020年6月26日至9月26日)。这件起初看起来像一只当代的熔岩灯,平静而引人沉思,实则更像是一只捕蝇草,将迷失在屏幕迷幻色彩中的观众包裹吞噬。

沈翰,《转瞬黄昏》,2020。布面油画,60×50cm。图片提供:艺术家和Gallery Vacancy。

沈翰,《转瞬黄昏》,2020。布面油画,60×50cm。图片提供:艺术家和Gallery Vacancy。

平面飘移

Gallery Vacancy,黄浦区四川中路660号5楼

2020年11月6日至2020年12月26日

成立三周年的Gallery Vacancy,推出由艺术家凯尔蒂·费瑞思(Keltie Ferris),高露迪,薇薇安·格蕾文(Vivian Greven),托马斯·舍比茨(Thomas Scheibitz),沈翰,及横山裕一(Yuichi Yokoyama)组成的展览"平面飘移"。

展名源自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六位参展艺术家尽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转换形式和形状,将平面的几何元素在画布上进行碰撞、融合和对抗,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延续、探索绘画之路,在探索新的可能性的过程中。

展览现场:"杨振中:现形",仁庐,上海(2020年11月2日至2021年2月21日)。图片提供:仁庐。

展览现场:"杨振中:现形",仁庐,上海(2020年11月2日至2021年2月21日)。图片提供:仁庐。

杨振中:现形

仁庐,黄浦区尚文路133弄10号

2020年11月2日至2021年2月21日

"现形"为艺术家杨振中在仁庐的首次个展,展出近期与画廊合作的作品——运用最新机器人雕刻技术创作的全新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在此艺术家试图揭露运用新技术进行创作的多层面议题,并强调人类介入的必要性。

作为展览中最重要的短片作品《清凉》(2020),聚焦石雕工厂工人打磨石块的过程,同时,展览中的石材被雕刻成由锁链缠绕和勾连的造型,如同中国山地风景区内的由铁锁链联接的石料护栏,与惯常制作手法不同,这里的锁链并非后期添加,而是整体从石料中被切割出来打磨而成,一如艺术家用材料攻击"材料",用劳动消解"劳动",用意义质问"意义"的思维,劳动过程、内在矛盾、物的本质在此尽都"现形"。

展览现场:"绝地通天",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2月28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chi K11美术馆。

展览现场:"绝地通天",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2月28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chi K11美术馆。

绝地通天

chi K11美术馆,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2月28日

这个集结60后、70后与80后艺术家的群展,由鲁明军策划,带来的是居住在华北的艺术家王兴伟、华中的艺术家徐震®与华南的艺术家宋拓的近年作品——充满着无厘头的荒诞感和真真假假的东方主义色彩,"国潮""资本"与"土"是作品典型的特征。

这三位带着浓郁的地方特性,但同时,又有着诸多共同的气质的艺术家,除了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敏锐之外,身上都有一种亵渎一切神圣权力的幽默、坦率和自命不凡的邪性。集结如此艺术家的展览"绝地通天",以每个艺术家一个展览空间的方式展现自身的特色,如宋拓怀揣着满溢的广东爱国主义精神,以CPC红为主色调的展间,勾画了一幅(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图景——尽管看上去极不正确,甚至令人厌斥,但其所承载的或许是大多国人对于未来的期许。

Staple,《Staple Pigeons》, 2020。展览现场:"上海广场",上海广场,上海(2020年9月29日至2020年11月29日)。图片提供:艺术家。

Staple,《Staple Pigeons》, 2020。展览现场:"上海广场",上海广场,上海(2020年9月29日至2020年11月29日)。图片提供:艺术家。

上海广场

上海广场,黄浦区淮海中路138号

2020年9月29日至2020年11月29日

由设计吉隆坡双子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的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改造及室内设计建筑面积高达5万平米的百年老店上海广场,于202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放弃传统纯商业零售运营模式,携手WeWork,形成"自我循环"的商业生态的上海广场,以社交、眼界、玩味定位自身的同时,邀请了徐震、肖寒担任策展人,带来了陈莉、Jeff Staple、陆平原、Steven Harrington、商亮、史莱姆引擎、向利庆、徐震®、杨振中等艺术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策展人展出了1999年在上海广场四楼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超市艺术展"(Art for Sale,展期:1999年4月10日至4月25日)相关文献资料,展示当年"超市"展的文献资料,为观众提供上下文了解艺术展览的变迁。

展览现场:"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展览现场:"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图像感到了不安

没顶画廊,静安区山海关路388号博华广场1层 L1-03&04

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

由三位艺术家,陈英、苏予昕和王梓全组成的群展,围绕绘画这种媒介,并延伸至视频和浮雕作品,全面探讨图像阅读的丰富可能性和视觉语言。其中陈英和苏予昕的艺术实践,以绘画创作为主,而王梓全的最新影像和浮雕作品,则拓展了来自屏幕和网络的视觉经验。

在展览中,陈英展出不同于金杜艺术中心个展"陈英个展"(展期:2019年08月28日至10月19日)的全新作品,以拆解的人体造型、发型作为造型基础,应用随机笔触,转换出更多的重迭空间,从而拓展出关于抽象画面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观看体验。专注于捕捉视觉、语言和神经感知之间联系的台湾90后艺术家苏予昕,以一系列手机尺幅的木制物件绘画,穿插于在展场中的大尺幅的作品中,其中的阅读感受一如近半年生活在社交距离中相似的图像摄取经验。

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2018。高清录像,2小时56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Sadie Coles HQ,伦敦。© Alex Da Corte

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2018。高清录像,2小时56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Sadie Coles HQ,伦敦。© Alex Da Corte

橡胶铅笔恶魔

PRADA荣宅,静安区陕西北路 186 号

2020年11月13日至2021年1月24日

"橡胶铅笔恶魔",原定于2020年3月10日开幕,但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终在11月13日对外开放,重新演绎80后美国艺术家Alex Da Corte2018年创作的同名影像作品。

将近3小时的《橡胶铅笔恶魔》(2018)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循环影像,其创作灵感源于大量图像和文化素材,例如虚拟复古电视和20世纪动画,奇特人物形象和美式坎普文化。影片中,艺术家成为表演者,变身为各类卡通人物和标志性角色,比如"粉红豹"、"西尔维斯特猫"、" 罗杰斯先生"和"恶魔",影射了多位前卫视觉艺术家、体验式作家、流行歌手、演艺界人士和卡通人物。

曹斐,《新星》,2019。单频录像,109分。图片提供: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曹斐,《新星》,2019。单频录像,109分。图片提供: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未来生存可行性报告:太空旅行与星际探险

UCCA Edge,静安区西藏北路88号盈凯文创广场18层

2020年11月13日下午2点至4点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邀请不同行业背景的意见领袖:艺术家曹斐、艺术家费亦宁、科幻作家江波,在UCCA上海新空间UCCA Edge现场连线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艺术家迈克尔·纳贾尔以及建筑师马岩松,一同展开第一期想象力论坛。

本次论坛针对若干问题:如果地球最终将走向灭亡,人类究竟如何自处?星际移民是否成为人类保存文明的唯一途径?人类是否是众多宇宙智慧族群之中的渺小一支?在不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居所将演变为何种面貌?进行讨论,试图完成一份对于未来生存的可行性报告。

鸟头,《有风》,2018。展览现场:"神秘参与",McaM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6月27日至11月15日)。图片提供:McaM明当代美术馆。

鸟头,《有风》,2018。展览现场:"神秘参与",McaM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6月27日至11月15日)。图片提供:McaM明当代美术馆。

神秘参与

McaM明当代美术馆,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2020年6月27日至11月15日

展名源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研究——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总能造成无意识身份认同,从而出现"神秘参与"的状态。

此展邀请14位(组)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哥伦比亚、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活跃在国际前沿的当代艺术家,如唐纳天(Nadim Abbas)、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陈哲、梁志和 + 黄志恒、田村友一郎 (Yuichiro Tamura)、余政达与张哲熙,透过多种媒介的创作形式,以幻想为探索线索,调动展场和观者、刺激物与受体之间的气氛,一如治疗师与患者在移情体验中,双方通过某些集体无意识的投射性认同,进而重新链接人与世界复杂的精神联结。

杨圆圆,《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2019。单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23分34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杨圆圆,《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2019。单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23分34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杨圆圆个展:上海楼

OCAT上海馆,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2020年11月07日至12月27日

作为OCAT上海馆"C空间计划"的首个展览"上海楼",展名来自曾是20世纪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盛极一时的华人餐馆名称。2018年4月,艺术家杨圆圆在亚洲文化协会的支持下,到美国旧金山进行20世纪演艺圈中的华人女性研究课题研究。她在旧金山唐人街遇见了一群年事已高的华裔女性:旧金山华埠夜总会"紫禁城"最后一任经营者、传奇舞者余金巧(Coby Yee);退役舞者、唐人街向导方美仙(Cynthia Yee);曾经的平面模特、上海来的女士吴锡锡(Ceecee Wu)以及唐人街都板街舞团(Grant Avenue Follies),并因此创作出相关的作品。

展览空间设计,源自作品《中国城轶事》(2019)中提到的"走几轮"(Making Rounds)——20世纪美国唐人街呈现出的文化娱乐奇观——客人于不同餐饮娱乐场所自行其间,自由穿梭,在此,艺术家安排的精彩的华埠之旅,不仅邂逅这些在晚年依旧奔波于筹备谢幕之舞的华裔传奇女性们,也是重访这失落的历史。

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流动的风景》,2004/2020。聚酯布、万花板、木材、风扇、数字调光器、电脑,24.4×11×3.5m。图片提供:艺术家。

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流动的风景》,2004/2020。聚酯布、万花板、木材、风扇、数字调光器、电脑,24.4×11×3.5m。图片提供:艺术家。

随物生心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3号楼

2020年5月31日至11月30日

位于原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旧址的静安新业坊中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20年推出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的个展。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双人组,自90年代开始合作,他们将图形、雕塑、建筑、运动和声音融入数学、光学、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将日常而无形的"现象"转译为可视、可感之物。

展名"随物生心"取自荣格的《金花的秘密》一书,指涉古人体感世界的第一步,是从对万物的细致观察中,把握物行的规律,推究事物的原理。展出21件包括装置、影像新媒体、摄影、丝网印刷作品为疫情后的美术馆提供了一个沉思与静默的场域,反观"日常"与"无常"。

展览现场:"Forager",联华公寓,上海(2020年11月12日至12月5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展览现场:"Forager",联华公寓,上海(2020年11月12日至12月5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Forager

联华公寓,静安区铜仁路314弄7号314室

2020年11月12日至12月5日

需预约参观

由四方当代美术馆提供展览场地的于吉个展"Forager",在联华公寓的一处民居中展出。建于1932年的联华公寓原名为爱文公寓(Avenue Apartments),得名于所在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是上海市静安区的历史建筑,由大陆银行的叶扶宵、沈赖清、谈公远及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四人合资建造。

此次展览的民居,正处于整修阶段,高低不平的地板、残缺不全的墙壁,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舞台。展览"Forager"中的作品创作脉络,源自艺术家为UCCA《疫年食志》连载第六则食谱《半皮半肉》中的故事,而展览现场则饱含了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中的感受,"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见的东西。"在两种文字叙事中,作品悄然登场。

展览现场:"流连忘返搁浅在岸",上午艺术空间,上海(2020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图片提供:李溦溦。

展览现场:"流连忘返搁浅在岸",上午艺术空间,上海(2020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图片提供:李溦溦。

流连忘返搁浅在岸

上午艺术空间,静安区奉贤路50号边门

2020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

需预约参观

三位90后艺术家胡芮,辛未,赵谦组成的群展"流连忘返搁浅在岸",在策展人李溦溦弱策展式的策划下,以4位创作者之姿,在2008年成立的非营利机构上午艺术空间交织出创作实践的图景。

策展人有意识地将展览文字脱离惯常固有说明性,与艺术家富有诗意与文学性的文字一起,赋予展览本身一种"小说"的质感,在这里的作品,如胡芮的影像装置作品《很快就会够深了》(2019)、赵谦的装置作品《被使用的现实模型,完成的表性王国和幻想表演》(2020)与辛未的三件装置新作像似化石,艺术家像似搁浅在岸上的鲸鱼,策展人像似采集者,进行拾起、鉴别、陈列的动作。

陈哲,《偏善幻中来:海女》,2020。收藏级喷墨照片,56×42cm。图片提供:BANK。

陈哲,《偏善幻中来:海女》,2020。收藏级喷墨照片,56×42cm。图片提供:BANK。

陈哲:你仍然知道的事

BANK,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地下室

2020年11月13日至2021年1月13日

凭借着"承受的"系列作品(The Bearable,2007-2010)记录了自身多年自伤史,并一举获得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的陈哲,总是以长时间来积累钻研其兴趣点。不同于前作的自传体性质,系列作品"蜜蜂"(2010-2012),是第一件艺术家有创作自觉的作品。她通过收集和有自伤经历的拍摄对象所交换的信件、日记、聊天记录、引用片段和涂鸦,完成一组具有"延展性的自拍像"。2012年,陈哲开始了她对于"黄昏"的系列创作"向晚六章"(2012年至今)。

此次个展"你仍然知道的事"不同于"向晚六章",艺术家在一个更为悠远的时间框架下理解集体的历史和个人的命运。受到医学、文学与巫术启发的陈哲在自述里提出"两个地图"的概念,试图给出关于时间和命运的看法,追问人类在地球历史中的位置。

展览现场:"莎拉·福克斯:于她完美",胶囊上海,上海(2020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图片提供:胶囊上海。

展览现场:"莎拉·福克斯:于她完美",胶囊上海,上海(2020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图片提供:胶囊上海。

莎拉·福克斯:于她完美

胶囊上海,徐汇区安福路275弄16号1层

2020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

需预约参观

1986年出生于波士顿,现居纽约布鲁克林,有着耶鲁大学绘画专业艺术创作硕士学位的莎拉·福克斯(Sarah Faux)在胶囊上海举行其第二次个展"莎拉·福克斯:于她完美",距离其第一次于胶囊上海的个展"莎拉·福克斯:撅"(2018年6月23日至7月23日)已有2年。

莎拉·福克斯的绘画融合了具象表征和姿态抽象两种手法,其描绘的女性身体以一种临界、模糊的状态游浮在她构建出的感官情境里,其画面主角永远是女性,且经常将画面主体切割,聚焦对象的身体局部,使观众能以第一人称视角观赏。

展名"于她完美"表达了一种基于社会规范的对完美的女性气质的期待。她自言:"我的绘画带领观者进入一种放松且不受限的冥想空间。当画中肢体缓缓地融合于色彩之中,我想让观众思考:我看到的跟我想的是一样的吗?"艺术家鼓励观众唤醒他们自己对身体和情感体验的看法,而这些体验正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根基。此外,胶囊上海也于同地同期展开来自纽约的艺术家安东尼·艾柯诺(Anthony Iacono)首个中国个展"替身"。

谭平,《无题》,2020。布面丙烯,100×120cm。图片提供:狮語画廊。

谭平,《无题》,2020。布面丙烯,100×120cm。图片提供:狮語画廊。

暗蚀:卡尔·霍斯特·霍迪克与谭平

狮語画廊,徐汇区武康路376号武康庭内

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2月28日

需预约参观

由狮語画廊 和国王画廊联合主办的展览"暗蚀",带来的是德中师生联展——三十年前,学生谭平和老师卡尔·霍斯特·霍迪克(Karl Horst Hödicke)在柏林相遇,他们一同目击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奇迹——柏林墙的倒塌和两德的统一。

展名"暗蚀"(Eingedunkelt),是一种包含时间概念的状态,一件事物渐渐暗了下去,里面蕴藏着无数可能性,也曾是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一首诗的标题。在不同的展厅中,两位艺术家在相近的主题上进行对话,关于绝望和希望、关于废墟和未来,关于1990年的柏林和2020年的世界。

展览现场:"心象·诗境——杨识宏个展",上海亚洲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9月5日至11月28日)。图片提供: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展览现场:"心象·诗境——杨识宏个展",上海亚洲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9月5日至11月28日)。图片提供: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心象·诗境——杨识宏个展

上海亚洲艺术中心,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2020年9月5日至11月28日

继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的个展"永恒的当下——杨识宏近作展"(展期:2015年10月15日11月1日)和广东美术馆的个展"磅礴——杨识宏作品展"(展期:2019年4月3日至5月5日),杨识宏首次在上海举行个展,展出12件作品。

出生于1947年,1970年代末移居美国纽约杨识宏,其画面总呈现即兴般的绘画轨迹,笔触的短暂逗留看似阻断了视觉,但在被新的思绪与情感所激发的情况下,产生接续的笔触。此状态表现于画面上使观者对于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发生改变而被带入另一维度的"心理时间"。

由左至右:许哲瑜,《编号314》,2020;《一只绿头鸭的不寻常死亡》,2020。展览现场:"许哲瑜:不寻常的某日",Vanguard Gallery,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图片提供:Vanguard Gallery。

由左至右:许哲瑜,《编号314》,2020;《一只绿头鸭的不寻常死亡》,2020。展览现场:"许哲瑜:不寻常的某日",Vanguard Gallery,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图片提供:Vanguard Gallery。

许哲瑜:不寻常的某日

Vanguard Gallery,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

2020年11月7日至12月31日

继2016年许哲瑜首次中国个展"没有来自家的信息"(展期:2016年11月5日至12月25日)后,Vanguard画廊再次举办许哲瑜的个展"不寻常的某日",展出艺术家两件录像新作。

展览中,许哲瑜借由一只死去的实验兔作为该系列作品的探针,尝试在身体与模型之中,思考身体/生命是如何被构建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探索死亡与影像技术之间的关系。创作灵感来源于许哲瑜的家庭记忆——艺术家的奶奶年轻时就职于一家动物实验室,工作时间长达三十年。

在录像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3D扫描技术——用于实验室研究,以及生物数位保存的机器,拍摄了此次的作品,借助不同的动物(如兔子、绿头鸭)、媒介与人物特征,重塑了人们观看真实现象的视角。

展览现场:"周轶伦:迷信,保佑,现代主义",Cc 基金会&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1日)。图片提供:Cc 基金会&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周轶伦:迷信,保佑,现代主义",Cc 基金会&艺术中心,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1日)。图片提供:Cc 基金会&艺术中心。

迷信,保佑,现代主义

Cc 基金会&艺术中心,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5号楼101室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1日

展览以"迷信,保佑,现代主义"三个独立的名词为主题,涵盖了艺术家周轶伦近期创作的一系列"神奇"绘画,辅以雕塑作品作为点缀。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他的个人生活——某天他与朋友玩牌手气极顺,他将这不俗的运气归功于当天购买的一幅绘画作品,认为是画作冥冥之中给予了他帮助。其实周轶伦并没有宗教信仰,但相信特定的图案、符号——它们即使没有现实上的功能,却也是美丽且带有某种"魔法"力量的,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展览中的绘画作品均以"手串"为中心,画面背景是各种需要被保佑的场景:拥抱的爱人、愉悦的度假、舒适的办公、美丽的自然、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设计、民俗、宗教等。通过对图像在语义层面上的戏仿与解构,艺术家思考并审视全球商业化模式下的现代主义绘画,以期望观者能在观展中获得来自"迷信"式的保佑。

展览现场:"切肤之息",天线空间,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日)。图片提供:天线空间。

展览现场:"切肤之息",天线空间,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日)。图片提供:天线空间。

切肤之息

天线空间,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室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日

2019年初夏策展人李佳桓在天线空间策划群展"在我的房间里"(展期:2019年5月24日至7月7日)带来了六位艺术家,如范加、Lewis Hammond、陶辉、Juan Antonio Olivares、王韬程与Bruno Zhu的近期作品,思索个人叙事和日常中的牵绊。当时的展览标题"在我的房间里",来自已逝法国作家纪尧姆・杜斯坦著于1996年的同名小说。

最近对"怪物"的塑造过程感兴趣的策展人李佳桓挑选了艺术家李美来、李泳翔、Pedro Neves Marques、Issy Wood的近期作品,聚焦他们如何或批判或玩味地挪用、彰显多个维度的怪兽性(monstrosity),并发展成若干为本展特别创作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中,怪兽/兽性既是被建构的恐怖类型主题,也是欲望的狂野、乖张之面。

艾米丽·玛丽·米勒,《内涌》(Inward),2018。布面油画,86.5×66cm。图片提供:BROWNIE Project。

艾米丽·玛丽·米勒,《内涌》(Inward),2018。布面油画,86.5×66cm。图片提供:BROWNIE Project。

女巫,幼崽和猎梦人

BROWNIE Project,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05室

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2月22日

三位艺术家艾米丽·玛丽·米勒(Emily Marie Miller),伊夫·舍雷尔(Yves Scherer)和查理·戈林(Charlie Goering)的近作自成独立叙事,却同时透过对现实情境的必然感知以及对自我的超现实隐喻,形成奇幻小说般的神秘张力,将BROWNIE Project变成为迷雾山脉中的最后一处庇护所。

其中米勒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身体自觉意识展开,她将绘画称为"无知觉的心灵之舞"。常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来创作的艺术家,在扭曲造型和拍摄的基础上,对于画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赋形。早期成名作多围绕数字速食时代的粉丝文化、大众媒体和好莱坞奇观展开的舍雷尔,总是结合数字成像与雕塑去探寻现实与虚拟,公众与隐私间的暧昧领域。戈林近期以色彩与线条创造出一个轻盈扁平的半真空空间,使用人骨、残烛等17世纪劝世画的典型符号,与琐碎、古怪的静物肖像演出了一幕幕诡秘的叙事小品。

耶苏,《比比的飞机》,2017。动画,3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55画廊。

耶苏,《比比的飞机》,2017。动画,3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55画廊。

15周年特展"安全距离"

55画廊,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112

202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

成立15年的之久的55画廊,长久以来通过实施艺术家具有挑战性的艺术实践,对艺术本身提出质疑、反思、批判、探索和拓展。画廊负责人鞠慧,1999年就在泰国曼谷开设了空间,2004年回到家乡上海,2005年在M50艺术区成立画廊。

此次受邀参加此次15周年特展"安全距离"的艺术家包括:蔡应、高旭、高元、何利平、雎安奇、宋兮、吴振华、萧搏、杨茂源、姚海、叶庆、耶苏、叶鲜艳、尹昌志和张永基。其中的亮点作品,有耶苏《比比的飞机》(2017)利用建模软件进行的"绘画",描绘国产歼20战斗机在中式拱桥上频繁起降,图像通过监视器模态的画面展现出来:在一个不知名的,疑似水面的地域上出现了这"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帝国意识的复苏,伴随着传统景观的再造以及对军事技术的巨大投入;或者吴振华用大理石将当下社交网络中的"emoji 表情"的视觉符号性语言与中国传统石头印章这样一个人文性载体相结合所做的雕塑《笑脸》(2019),从而嫁接出一种"仿古娱今"的视觉化语言,也反映出在强势的科技应用性文化背景下当代人文语境失维的文化状态。

林科,《黑洞和飞船》,2020。海绵、木板,150×131×8cm。图片提供:艺术家。

林科,《黑洞和飞船》,2020。海绵、木板,150×131×8cm。图片提供:艺术家。

上海的客厅

真宝艺术基金会,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396弄10号顶层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8日

在"神秘人士"的邀请下,目前最为活跃的11位先锋媒体艺术家,在真宝艺术基金会呈现21件新媒体作品。这些好奇、旺盛、无惧的艺术家,在整栋建筑中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亮相,在"艺术家的夜宴"、"客厅亦是沙龙"和"游戏者的客厅"三个主题下,展现多维充盈的当代艺术创作。

在未来的数月中,每一位艺术家将成为轮值的沙龙主人。顶层沙龙将聚集着由他们吸引来的能量集合:音乐人、作家、导演、哲学家、收藏家、创业家、投资人、IT先锋者、金融家......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这个时代最有好奇心的创造者"。

李禹焕,《来自线 80046》(From Line 80046),1980。帆布油画,116.8×91cm。图片提供:阿拉里奥画廊。

李禹焕,《来自线 80046》(From Line 80046),1980。帆布油画,116.8×91cm。图片提供:阿拉里奥画廊。

符号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9号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31日

需预约参观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新展"符号",展出包括名和晃平、金泰浩、朱金石、黄渊青、陈墙,金炳昊、李禹焕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的亮点包括李禹焕(Lee Ufan)的标志性线条画,在画布上以蓝色的沉思笔触体现了这位韩国艺术家的呼吸和动静以及由金炳昊(Byoungho Kim)创作的金属镜面不锈钢雕塑《十九神》(2018)。

卢卡斯·阿鲁达,《无题》,2017。油画帆布,24.3×3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卢卡斯·阿鲁达,《无题》,2017。油画帆布,24.3×3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卢卡斯·阿鲁达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池社,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4号楼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1日

巴西艺术家卢卡斯·阿鲁达(Lucas Arruda)1983年出生于巴西圣保罗,现工作生活于圣保罗,他的作品通过聚焦于艺术史经典中的一个特定主题来审视复杂的当代精神状态,其研究围绕着景观展开,思考并实验我们在光与目光的斡旋下的生存能力。

在池社展出的展览内容,包括九幅涵盖阿鲁达所有作品系列中的代表作与新作以及一件影像作品《无题》(2018),全面地展示艺术家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这部简洁有力的短片作品,将1962年班尼·帕雷特和埃米尔·格里菲斯之间的重量级拳击冠军比赛的镜头与冰岛大提琴家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的音乐作品《Strokur》(2014)无缝融合,展现出一种生与死之间的张力。

杨福东,《无限的山峰(三)》,2020。展览现场:"杨福东:无限的山峰",香格纳上海,上海(2020年11月8日至2021年1月24日)。图片提供:香格纳上海。

杨福东,《无限的山峰(三)》,2020。展览现场:"杨福东:无限的山峰",香格纳上海,上海(2020年11月8日至2021年1月24日)。图片提供:香格纳上海。

杨福东:无限的山峰

香格纳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2020年11月8日至2021年1月24日

在近年创作中,杨福东的作品面向影像创作本身的定义、观看的边界、媒介与叙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挑战。此次展览"无限的山峰"的名称,意为在山中眺望远方绵延不绝的云海与彼岸的情景。作为展览的主题,艺术家从古代绘画题材中撷取不同历史背景之下的人物与叙事,凭借多种媒介的表现特质以再创作的方式重新阐释古典作品中蕴含的当代精神性。

展览中艺术家以"绘画式电影"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结合摄影及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试图重新建立一种观看的叙事结构,展出作品与两层建筑主体有机结合,在空间内塑造出不同层次的观看维度。

展览现场:"王一:当明有暗,当暗有明",AIKE,上海(2020年11月8日至12月19日)。图片提供:AIKE。

展览现场:"王一:当明有暗,当暗有明",AIKE,上海(2020年11月8日至12月19日)。图片提供:AIKE。

王一:当明有暗,当暗有明

AIKE,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6号楼

2020年11月8日至12月19日

1991年出生于上海、现居上海的王一,总是围绕着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抽象化表达,探讨绘画的形式、材料和观念的转换,他近期的实践进一步地扩大了暗色的比例,过往的明亮颜色被压缩至一个"像素"之内。

在展览现场开阔的无柱场域内,围绕几何结构、颜色系统和各类材料,王一展出近三年来的绘画及装置作品。展览标题是对当下环境中复杂共存的呼应——"当明有暗,当暗有明;口说如哑,眼见如盲"(语出宋朝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如何在令人不安的现状中自处正成为生活的主要方式,面对不可预测的失控与未知,也许需要建立新的行为思考,并反观一直以来对事物和自然的态度。

玛丽亚·法拉,《向日葵》,2020。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图片提供:大田秀则画廊。 © 玛丽亚·法拉

玛丽亚·法拉,《向日葵》,2020。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图片提供:大田秀则画廊。 © 玛丽亚·法拉

玛丽亚·法拉:春天

大田秀则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3号楼

2020年11月11日至 2021年1月9日

玛丽亚·法拉(Maria Farrar)1988年出生于菲律宾,2岁到15岁期间在日本下关市长大,之后便迁居英国。艺术家凭借对色彩的敏锐直觉和生动的构图,描绘了源于她日常生活的场景,或延伸至从菲律宾壮丽湖区到伦敦街头商店橱窗的记忆片段。

本次展览标题受到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iPad绘画作品名称《记住,他们不能取消春天》(2020)的启发,以"春天"作为对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回应,充分体现了后疫情时代的新开端和当今时刻迫切需要的希望。展出的大部分绘画是法拉在疫情和"封锁"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因为无法去到工作室,法拉便专注于可以在家中完成的小幅绘画。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发现了自己对于色粉的热爱。

高露迪,《两幅画与一把椅子》,2020。布面丙烯,200×150cm。图片提供:空白空间。

高露迪,《两幅画与一把椅子》,2020。布面丙烯,200×150cm。图片提供:空白空间。

高露迪:1:1

乔空间,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5号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31日

展览"1:1"除了布面丙烯作品之外,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现居北京的艺术家高露迪还首次完整展出木板上综合材料系列作品"现实"(2017-2020)。该系列的前身可追溯至艺术家从2010年开始的小尺寸木板上综合材料的实验;从2017年开始,这一类别的实践以"现实"为题,发展成为如今颇具复杂度的整体面貌。在此系列中,艺术家的工作如同反复游走在画家、编辑者与规划师三者之间。

分布于展厅周遭的丙烯绘画,按照1:1的比例攫取亭台、窗格等与艺术家生命经验相关的平凡生活意象,并使其降维般封印于画面之中,与"现实"系列的"拿来主义"有所不同,它们基于一种眼光、身体和日常性周遭的共情、共感的方式达成,并通过高露迪高度个人化的视觉系统转译至平面之上。

埃里克·索斯,《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列侬,柏林》,2018。©Alec Soth

埃里克·索斯,《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列侬,柏林》,2018。©Alec Soth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徐汇区龙腾大道 2555-1号

2020年8月1日至11月20日

1969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埃里克·索斯(Alec Soth)是美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叙事特征,主题延续美国摄影的日常传统。他擅长从平凡的社会光景中观察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用摄影对"人物"本身进行探索。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被摄物相处,因此作品往往能表现出超越静止画面的特质。

在上海摄影展览中心的个展从埃里克·索斯超过20年摄影生涯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44幅作品,涵盖上世纪90年代的"完美陌生人"系列,到近作系列"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2019),不仅是对艺术家摄影生涯的回顾,亦包含了他对自己、对摄影回溯和思考的一次全新艺术实践。

据悉,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将在11月底呈现新展"天·地·人: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40周年特展"(展期:2020年11月28日至2021年1月31日)。

朱迪·芝加哥,《EU-22 大地诞生》,1983。图片提供:艺术家与Salon 94。© Judy Chicago

朱迪·芝加哥,《EU-22 大地诞生》,1983。图片提供:艺术家与Salon 94。© Judy Chicago

繁有邀请必有回应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B3馆,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

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

展览基于Longlati非营利基金会的收藏,首次向中国观众呈现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和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数件作品。展名的英文是"call and response",起源于非洲传统,并在爵士乐和灵歌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其中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朱迪·芝加哥,其创作过程依赖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提问,沟通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以一种抛砖引玉的方式,呼吁集体寻找回应。此次展览会呈现一座由芝加哥的《EU-22 大地诞生》(1983)图案覆盖的火箭模型,揭示着艺术家与Longlati非盈利基金会的未来合作。

据悉Longlati非营利基金会是由徐传陞与陈子豪在2019年于中国香港成立,依托于对文化艺术价值的梳理,促进当代艺术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杰克·艾维斯(Jake Elwes),《达达......数据》,2016。数字影像,20分,循环播放。图片提供:艺术家。

杰克·艾维斯(Jake Elwes),《达达......数据》,2016。数字影像,20分,循环播放。图片提供:艺术家。

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

余德耀美术馆,徐汇区丰谷路35号

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1月31日

"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展期:2019年7月12日至10月21日)是由Hyundai Blue Prize 2018"创新未来"获奖人龙星如策划并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现巡展至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则是迭代成为另一个符合当地情况的展览。

"索菲亚"与"艾莉克莎"是关于机器生命的两个当代隐喻,被策展人以"对话"的形式贯穿展览。穿越展览的过程如一场"潜行",它交织着心理世界的饱满、无法计算与一线生机。参展艺术家与研究者兼容了索菲亚(光明、诗歌、媒体想象)与艾莉克莎(阴翳、黑盒、技术批判)的视角,探讨AI对全球技术政治洗牌、其涉及的资源和地质改造、量化情感的荒诞、用真人训练"人性"算法的黑色劳动、投射人类整体精神建筑的动因、AI的媒介化包装等议题。

塔拉·玛达尼,《The Womb》, 2019。无声单频道彩色动画,3分26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SSSSTART研究中心。

塔拉·玛达尼,《The Womb》, 2019。无声单频道彩色动画,3分26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SSSSTART研究中心。

塔拉·玛达尼:吹水

SSSSTART研究中心,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15栋

2020年11月14日至2020年12月20日

作为第六个"艺术家谱系研究"展览项目"塔拉·玛达尼:吹水",展出美籍伊朗裔女性艺术家塔拉·玛达尼于2007年至2020年间创作的11件重要动画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第一件油画定格动画作品《Chit Chat》(2007),近年重要作品《The Audience》(2018)、《Manual Man》(2019)以及2020年最新作品《Fan》等。

玛达尼2006年获得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后,2007年开始使用动画语言创作作品,此后,艺术家便以此作为创作实践的主要方式之一,累计至今共创作了20多部动画短片,使动画影像成为了她整个艺术探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是玛达尼在国际展览大放异彩的一年,不仅参展第十六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七大陆"(展期:2019年9月14日至11月10日),还在东京森美术馆举办个展"MAM Project 027:塔拉*玛达尼"(展期:2019年11月19日至2020年3月29日),带来一系列油画和影像作品。

张月薇,《地圆》,2020,布面丙烯、油画,200×180cm,图片由艺术家与长征空间提供。

张月薇,《地圆》,2020,布面丙烯、油画,200×180cm,图片由艺术家与长征空间提供。

张月薇:新惧象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徐汇区龙腾大道2380号

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

对谈:2020年11月14日下午3点至7点

1990年出生于北京,曾旅居肯尼亚、泰国,现生活工作于伦敦的中国艺术家张月薇(Vivien Zhang)的个人项目"新惧象"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开幕。展名"新惧象",是指在这样一个极具流动性的空间中展开以一个超越边界的、多元视角的、意义更加开放的"替换图景"。

此项目通过艺术家在过去几个月的疫情期间创作的六幅大型绘画作品,探讨信息时代中的视觉层次与环境,反思当下人类的科学野心与缺陷,同时反映其作为生于中国的亚裔艺术家在动荡时期对偏见的抵制,其中《地圆》(2020)中乌托邦建筑的圆形特征,强调了文化和地理的流动性。

刘韡,《暗物质》,2008/2020。展览现场:"刘韡: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图片提供:龙美术馆西岸馆。©刘韡工作室

刘韡,《暗物质》,2008/2020。展览现场:"刘韡: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图片提供:龙美术馆西岸馆。©刘韡工作室

刘韡:散场/OVER

龙美术馆西岸馆,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

"散场/OVER"是刘韡在2020年这个历史特殊时刻,对过往世界进行个人性回顾与思考的结晶,美术馆被艺术家改造成一座架空在时间与空间的远方的剧院。

总计2800平米的展厅,是由一件根据场地特制的空间装置《暗物质》(2008/2020)——代表着被遮挡而不可见的存在——作为序曲,一侧走向大地,另一侧通向宇宙。整个展览结构上的出发点为展览中体量最大的空间装置《1098.1吨沙漠》(2020),沙子和沙漠作为物质和景观的指针,将观者的视野引向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冲突的核心地带——中东、非洲或中亚——并由此引出对于土地、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乃至气候问题的关注。

在刘韡的创作脉络里,"散场/OVER"中的新作品,是其历来擅长的各种媒介语言和方法的新发展,也蕴含着艺术家对身体、物质、意识形态和世界秩序等长期主题的思考,是他在漫长的观察和练习后,对世界的点评和宣言。

展览现场:"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图片提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现场:"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图片提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

这是中国艺术家张恩利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现艺术家过往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以及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空间全新创作的多件沉浸式绘画装置 "空间绘画"。

张恩利的平面绘画大致可被分为三个部分: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画、近年来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画。2007年开始,他在画布与画笔之外,创作了一系列"空间绘画",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响之中调动观者的身体经验,从而激发绘画这一最为古旧的传统媒介的潜在能动性,牵引至全新的方向。

此外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会通过五天(展期: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不间断的讲座、辩论、工作坊、鉴赏等活动,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变为一座实验熔炉。

展览现场:"有情世界:陆平原个展",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展览现场:"有情世界:陆平原个展",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展览现场:"有情世界:陆平原个展",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有情世界:陆平原个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闵行区漕宝路3055号

2020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

艺术家陆平原持续关注人类赋予物品"生命"这一现象。他从零食造型、商品包装、中成药剂、幼教科普等诸多视觉谱系中撷取与人体尤为相关的现成"生命体",探讨了人们对于这些形象轻易产生共情的社会心理。

"有情世界"的展览海报选用了丰子恺的作品,表明一种价值头认同,展出的全新作品涵盖了艺术家独特的故事创作、雕塑与综合装置,追溯了人造与天然"生命"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混、衍生与流变。艺术家将此次展览视为一次向身体内部窥探的体验——在这里,骨骼盆腔变为盛装声乐的器皿,邀请观众共同聆听来自身体内部的声音。

鸟头,《中山公园 7.13 下午15:31》,2007。摄影,80×150×5cm。图片提供:艺术家。©鸟头工作室

鸟头,《中山公园 7.13 下午15:31》,2007。摄影,80×150×5cm。图片提供:艺术家。©鸟头工作室

公·园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2020年9月26日至12月13日

展览意在呈现艺术家,如btr、蔡东东、弗搭界小组、甘莹莹、顾铮、郭盈光、陆元敏、鸟头小组、徐杰、许海峰、薛宝其等所看到和讲述的关于"园"的故事,进而延伸至"园"及其背后的城市的"公"的话题。

相比伦敦海德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等聚集融合多重意义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中所涉及的公园多位于上海,属于嵌入城市内部的、内化在市民生命经历中的一个公共空间,而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也多源自生活周遭的城市公园(urban parks),有的艺术家把公园作为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之地,只是相比普通人多带一台相机;有的把公园作为自己和家人成长的记录;有的则是以观察者的视角,忠实呈现公园百态......公园中的人、公园中的动物、乃至公园中的静物,它们不仅呈现出上海公园的一些特有的功用和气质,也将触发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社会和历史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廖斐,《连续的平面1m³》,2016。展览现场:"重置:'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0月31日)。图片提供:上海玻璃博物馆。

廖斐,《连续的平面1m³》,2016。展览现场:"重置:'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0月31日)。图片提供:上海玻璃博物馆。

重置:"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

上海玻璃博物馆,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0月31日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项目始于2015年,邀请艺术家,如张鼎、廖斐、杨心广、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孙逊、朴庆根针对玻璃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博物馆以"陪伴式"的态度参与所有艺术家项目的每一个过程,而艺术家因就项目所创作的作品也进入上海玻璃博物馆永久收藏中,对博物馆特色藏品体系的构建和未来展览的策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重制"展览并非是将过去五年的项目作品集结在单纯物理空间中,而是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延伸到户外"装载"作品的"集装箱",遍布整个博物馆园区,形成一条全新的观看和体验路径,打开人们对于现有世界认知的思考,从而实现现实意义的"重置"。—[O]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Ocula Newsletter
Stay informed.
Receive our bi-weekly digest on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art around the world.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Subscribe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Get Access
Join Ocula to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Do you have an Ocula account? Login
What best describes your interest in art?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for upcoming exhibitions, available works, events and more.
By clicking Sign Up or Continue with Facebook or Google, you agree to Ocula's Terms & Conditions.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Just one more thing...
Soon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asking you to complete registration. If you do not receive it then you can check and edit the email address you entered.
Close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You can now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Close
Welcome back to Ocula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and password below to login.
Reset Password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receive a password reset link.
Reset Link Sent
We have sent you an email containing a link to reset your password.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enter your new password to complete this process.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