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之后的“绕梁”
由南到北,两座一私一公的台湾艺术机构里收纳了赖志盛时空,使人如若搭乘高铁,可以在短短地四小时内尽皆体验。甫自金马宾馆当代美术馆开幕的赖志盛个展"绕梁"(展期:2020年10月16日至2021年5月23日),不同于在台北市立美术馆里,以大型装置作品来完成一种眺望、游走行动的展览"接近"(展期:2020年6月25至至2021年6月6日),在此展出的6件因地创作的新作与9件艺术家的旧作。在此“绕梁”如同后记般的存在,以新旧作品分别在两个展厅里展出的方式,完成说明、解释个人作品演变的功能之余,也将不同"时间感"的作品杂糅在一起。
展览现场:"绕梁",金马宾馆当代美术馆,高雄(2020年10月16日至2021年5月23日)。图片提供:金马宾馆当代美术馆。
从摆放旧作的展间开始,一个代表"正在加载"的图标在屏幕中循环播放。这件《即刻之前》(2017),赋予了展间"动态"的时间感。不同于这件动态时间性的作品,展间里的其他不同年份的作品,,不论是一本四边都被线圈固定住,无法翻页,如同被封印的素描本作品《没有如果》(2013),或者是结构、用色、排列有莫兰迪、牧奚之感,但却是将颜料罐里的颜色挖出来涂在外包装,十分具有本体论诘问的作品《颜料罐》(2019),都在暗示"凝固"的时间,一种恒长的时间感。
走出这样的展厅,过道的不同墙面上,分别展示了一段话与一个视频。前者是"创作应该要想眼前的这堵墙,保持倾斜","保持"一词又意味着另一种时间感——替"当下"这样的时间点加添了点延续感——而后者是记录不同时间段里在高空撒A4白纸的运动轨迹《兜风》(2008),则是一种不断往复的时间感。
相比之下,与旧作展间,有位置镜像关系的新作展间,作品的排布显得稀薄,"空"、"轻盈"、"不着痕迹",是展间给人的直观感受——塑料薄膜作品《𨑨迌/Linger》(2020)以镜像的形式,遮挡了窗户,给予空间滤镜般的自然光;低于视平线,摆在地上的水泥残柱《一角》(2020),表面被涂了赭红色颜料,有点呼应对面的《颜料罐》,只是摆放位置的高低不同,使得之间的联系消隐;一张三分之二被单一颜料涂抹,有着英文词"introduction",A4大小的纸本作品《简介》(2020)被美纹纸贴在水泥墙壁上。这张纸本作品,承载的内容被遮蔽,一如无法被翻页阅读的《没有如果》,本质被老实地固定在空间里,可其存在所占据的体积,相比于空间,又显得渺小。
这样的空间语汇,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家以"空"来将展间的存有明确化。同时,艺术家也不止步于此,他在这样的空无里,置入了一种动态,带有期待与预期的时间性——由展间里自带冷气机的冷凝水完成。
这件墙面绘画装置作品《逗留 II》(2020》是艺术家将展墙背后的冷凝水导流至展间展墙墙面上,冷凝水借由墙面的缝隙,浸濡墙面,使得墙面的水泥涂层因为水分,有了不同深浅、大小的渍印。这样的"绘画",既是自然生长,也无法操控,观者只能靠着一种经验性的预期去评测未来的样貌,但却无法得到一种底定的永恒感。作品名称"逗留",除了持续加强未来性的延长时间感,还包含了另一种"停滞"的时间性,使得这件作品的时间意味富有层次。
事实上,这样的"逗留",在艺术家于上海的群展"更健康、更简单、更明智"(展期:2019年5月18日至6月30日)就已经初见端倪。那时,艺术家是将排雨水管中的液体,导入画廊巨大的储水桶后再排出室外。被"绕道"的液体,以画廊留下了细微的沙泥痕迹,被以"逗留"记之。这样既写实又生动的形容,从另一角度表明了艺术家的趣味。
这些带有"恒长"、"延续"、"停滞"、"动态"、"稳定"等不同时间感的作品,尽管在时间的维度上,营造出的热闹感与丰富性,但却被展览上的作品的色调、展品大小与排列所压抑。回到那句像是提示般的文字,"保持倾斜",在此,艺术家对于空间的修辞,既是显性的时间,也是歪斜的空间——那枕在栏杆上,中间偏外缘的红砖,正等待着下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