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周,"世界的词语"(展期:2022 年 8 月 27 日至 10 月 2 日)和"信使"(展期:2022 年 9 月 3 日至 10 月 7 日)作为刘鼎相互交织的两场个展分别在 CLC 画廊与星空间开启。

刘鼎:现场与个体

展览现场:"刘鼎:信使",星空间,北京(2022年9月3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星空间。

在 CLC 画廊展出的早期影像作品《礼物》(2011)里,玛丽莲·梦露为肯尼迪总统唱生日歌的一幕,被艺术家作为素材有意减慢速度播放,并插入白底黑字的词句,如"而伴随'期许'的总是它最亲密的朋友:'不满'、'焦虑'、'恐惧'、'幻想',一些'希望'和'绝望'"。与此相应,艺术家多年前的一次经历,造就了《献给情绪性舆论制造者的墓碑》(2008)这组位于星空间主展厅的冷峻装置。

刘鼎,《献给情绪性舆论制造者的墓碑》,(2008)。展览现场:"刘鼎:信使",星空间,北京(2022年9月3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星空间。

刘鼎,《献给情绪性舆论制造者的墓碑》,(2008)。展览现场:"刘鼎:信使",星空间,北京(2022年9月3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星空间。

2008 年,刘鼎因在当时自治的艺术论坛"Art-Ba-Ba"遭遇网络暴力,制作了这件作品加以回应。几十页的跟帖被打印出来悬挂在装置旁灰色的墙板上。从帖子的内容看,网络攻击围绕两个主旨:列出刘鼎的部分作品,批斗其抄袭流行的西方当代艺术,进而诋毁艺术家本人与家人。

这组装置以若干黑色的折页铁板罗列而成。每一块折页型装置上的一面被裁下一块,然后重新构成一个带有尖锐局部的元件。由于呈现了作品的因果,《献给情绪性舆论制造者的墓碑》似乎在着力于展开一种解读:作品形态可以只是一种媒介借用或者文本,而其本身则一直处于复杂的社会历史链条之中。

展览现场:"刘鼎:信使",星空间,北京(2022年9月3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星空间。

展览现场:"刘鼎:信使",星空间,北京(2022年9月3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星空间。

尽管如此,这件令人回味的作品,其强度自在可见。虽然刘鼎选用了冰冷的几何金属来构成外形,铁板上的线条却被裁剪得轻松明确,类似放大之后的手工游戏,透出一种坚定的戏谑。地面上和墙面上不同灰度的木板,将铁板的纪念碑特性转入到某种超现实的,消解了上下文的情境里。由此,现场被打开,观者不仅可以借助跟帖来想象悖论式的现实,也能自然地从叙事中逃逸出来。

这一隐含着情动的实验,在两个展览其余的平面作品中并不容易被直接感受到,CLC 画廊中的《十字街头的信使——战争哀歌》(2022)里纷繁的笔触下,浮现着一段有关某位长辈垦劝孩子不要参与战争的小说。

刘鼎,《十字街头的信使——战争哀歌》,2022。纸上综合材料,116×81cm。图片提供:CLC 画廊。

刘鼎,《十字街头的信使——战争哀歌》,2022。纸上综合材料,116×81cm。图片提供:CLC 画廊。

作为在 CLC 画廊展览标题的同名作品,"世界的词语"系列作品在两个展览中看似艳丽奔放的印象,却有着与展陈布局更为相似的理性经营过程:手绘,电脑绘图,花卉素材,新闻照片被拼贴在画面中,相互掩映,视觉上的各要素成为可以被平等调度的媒介。值得留意的是,当视觉语言不由自主地汇入到绘画的构成中时,其间也必然萌生出超脱现实的感官愉悦。

画面的自律状态,又会以潜在的审美规则加之于包含其间的视觉素材。从这一层面来看,以绘画图式作为承载,来描述日益复杂的现实冲突乃至日常意象,更像是一种缓存的策略,反而映射出了当下的社会认知对于艺术媒介的限制。

刘鼎,《就这两天》,2022。综合材料,140×200cm。图片提供:星空间。

刘鼎,《就这两天》,2022。综合材料,140×200cm。图片提供:星空间。

然而這件在星空間展出的作品《就这两天》(2022),是艺术家偶然在街头拍摄所得,直接关联前些年北京城市剧烈变迁,驱离人口带来的日常情绪。照片中墙上的涂鸦文字,画面里的狗以及艺术家后期的设色涂抹与金属托底构成了一连串的物质文献。

相似的交织手法,也分别出现在两个空间针对当下而创作的《悲与欣——摹陈卓坤画意》(2022)以及"夜的歌"系列(2017)作品中,两者都借用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创作者们的作品或者主题。无论是涂绘,拼接还是借用,这些方法将画面与现实的关系设定在相互引用的层面之上,成为了艺术家采掇历史来映射当下的技法。

展览现场:"刘鼎:世界的词语",CLC 画廊,北京(2022年8月27日至10月2日)。图片提供:CLC 画廊。

展览现场:"刘鼎:世界的词语",CLC 画廊,北京(2022年8月27日至10月2日)。图片提供:CLC 画廊。

回到两个展览暗藏的文献属性,这里的问题或许超出了对于单件艺术作品好坏的评判。明晰的展览结构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如果将图像的现实属性加以强化,那么作为作品的图像便会更容易嵌入到社会链条当中去,进而成为可以被不断回溯的现场。

当社会链条的客观性由于图像的现实属性不足而坍塌成图式之时,调动并组合其他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就有可能成为重塑历史现场的手段。那么,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是否只能够来自创作者个体的切身体验与苦心实践?眼下的现场,还能从哪些历史时刻中得到回音?这些追问,或许是刘鼎通过展览中不同的文字情境,不同文艺前辈,不同艺术手法试图去开解的。—[O]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Ocula Newsletter
Stay informed.
Receive our bi-weekly digest on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art around the world.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Subscribe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Get Access
Join Ocula to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Do you have an Ocula account? Login
What best describes your interest in art?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for upcoming exhibitions, available works, events and more.
By clicking Sign Up or Continue with Facebook or Google, you agree to Ocula's Terms & Conditions.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Just one more thing...
Soon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asking you to complete registration. If you do not receive it then you can check and edit the email address you entered.
Close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You can now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Close
Welcome back to Ocula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and password below to login.
Reset Password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receive a password reset link.
Reset Link Sent
We have sent you an email containing a link to reset your password.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enter your new password to complete this process.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