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心藝所裡的“Miriam Cahn”
台灣由民間出資且富有當代藝術品位的藝術機構頗為罕見。在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經營了10年而因為疑似沒有得到補助而於近期落幕後,在台北內湖區裡的文心藝所,遂成為一別官方美術館、商業畫廊、藝術家運營機構,具有高參照性的藝術機構。
展览现场:"Miriam Cahn:Leib/Body",文心艺所,台北(2021年3月6日至6月14日)。图片提供:文心艺所。
儘管文心藝所為台灣女性收藏家、高品質建築公司文心建設總經理葉曉甄(Jenny Yeh)所設立,且展覽作品多來自於自身收藏,也許會讓這間私人非營利機構的展覽稍顯主觀,但,毫無疑問地是文心藝所算是台灣碩果僅存,硬體設施與展覽保持高質量輸出,並具有高度可持續性的藝術展覽機構。過去的個展"Alicja Kwade:Hypothetical Reality"(展期:2020年4月29日至7月19日)、"梁慧圭"(展期:2019年9月20日至11月10日),乃至此次出借第12屆台北雙年展的作品《體外心靈(深水)》(2017)都賦予台灣藝術生態更多的國際視野。

2021年文心藝術基金會在文心藝所規劃三個女性藝術家個展,開春新展"Miriam Cahn:Leib/Body"(展期:2021年3月6日至6月14日),首次集結了台灣、內地、香港、日本等地7位藏家經年對Miriam Cahn的收藏。這些藏品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回顧式展覽,作品從1988年創作的紙上水彩作品《atombomben (set of 2)》(04.02.1988)到2018年的難民系列油畫作品《ot, 2014+19. / 21.01.2018》(2014/2018),展出Miriam的素描、水彩、油畫系列作品。
作為歐洲名聞遐邇的女性主義猶太裔藝術家Miriam Cahn,其成長經歷與家庭背景奠定了她成為一位敏感且強悍的人——1979年開始參與女權運動與反核運動,在巴塞爾街頭進行非法牆繪。 1983年有了美術館個展後,她的作品有了固定的展覽機會。策展人Kathleen Bühler認為Miriam Cahn總是"以一種蓄意而挑釁的方式玩弄凝視的概念,並確保作品中的人物總是與觀眾保持一致的視線"[1]。
此次"Miriam Cahn:Leib/Body"展覽一進門的作品為有著腥紅漸層色到深藍色的背景,有著房子建築物的幾何線條油畫作品《hausbau (sakralbau)》(2018),呼應著身處的展場,也呼應藝術家的自我敘述"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房子的定義"[2]。
充斥在展覽空間中的30件作品,不是以展覽創作年代排列,也不是按照藝術家不同的創作方式——鋪在地上作畫的炭筆劃,滴灑式的水彩畫,攝影與油畫並置,木板油畫或者帆布油畫——而是一種敘事的結構,一字排開。在展廳的深處,炭筆繪畫擺放在地上,人的身體結構猶如X光片的視覺感被以俯視的角度觀看,這樣身體的凝望,猶如一種視覺性的墓碑,凝刻著身體所暗示的感受。
如同藝術家所言:"身體是我作品的主題。身體就是戰場。將之視為一種女性主義的立場是至關重要的",在此,藝術家超越了身體,而真正地將之稱為一種容器,乃至房子,填裝自我的意識。據悉Miriam Cahn的作品,也得見於南京四方美術館的雙人展"靈與景"(展期:2020年11月8日至2021年5月23日)中。 —[O]
[1] https://hyperallergic.com/494734/ich-als-mensch-i-as-human-kunstmuseum-bern-miriam-kahn/
[2] 語出展覽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