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

By 刘品毓  |  台北, 22 December 2020

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

费尔南多·帕尔玛·罗德里格斯,《士兵(红)》,2001。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就在全世界面临着疫情,强调"命运共同体"的团结说甚嚣尘上之时,由巴黎政治学院荣誉教授、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巴黎学派的创立者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又有译名为布鲁诺·拉图)与担任ZKM群展"临界区"(展期:2020年5月23日至2021年8月8日)联合策展人马丁·圭纳(Martin Guinard)策划的2020年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展期: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从字面上来看,仿佛驳斥了"团结"的想象,实则从彼此的差异开始,寻找理解的基石与切入点,重思"全球化"的定义与内涵,再定义"普世性"。

台北市立美术馆(以下简称北美馆)挑高15米的大厅,黑白花纹的大理石地板,摆放了墨西哥艺术家费尔南多·帕尔玛·罗德里格斯(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6组尺寸或高或低的机械多媒体动态装置。

作为"序曲"之作,这些综合了电力、建材和阿兹台克文化纳瓦族人的兽形装置,是纳瓦人信仰的表征。他们相信,人类不是唯一具有"位格"(persona)的存有,而这样的信念作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的铺垫,暗示了这场展览具有"反普世性"、"反唯一性"与"反人类中心"论的倾向。

米卡·罗滕伯格,《宇宙生成器(AP)》,2017。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米卡·罗滕伯格,《宇宙生成器(AP)》,2017。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随着这样的序曲,进入由5颗星球——全球化星球、维安星球、脱逃星球、实地星球、另类重力星球)以及"让不同行星的居民从事政治讨论"的"新外交碰撞"(公众计划,由林怡华策划)与"关注陆地和水交界之地的生物体"的"滨线运动"(18部纪录片与电影选映,由Erika Balsom策划)所组成的第12届台北双年展,从感官上演绎了拉图尔学说。

分散在北美馆的一楼、二楼与地下楼,为来自27个国家/区域,57位/组艺术家,78件/组作品,其中有30件委托制作的作品,有1件作品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展出。展览动线有意识地引导观者从二楼的全球化星球开始,一如策展人对于"全球化"的反思与重定义。这样的星际旅行从踏上台阶,往上走开始,"观者必须做出决定,对哪一颗星球更有共鸣,进而选择居住"[1]。

Hicham Berrada ,《预兆》,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米卡·罗滕伯格,《宇宙生成器(AP)》,2017。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通过由假墙与石膏构成的岩洞通道,进入米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nberg)《宇宙生成器(AP)》(2017)的展厅。这位女性艺术家以超现实的影像作品和装置艺术作品而闻名,其影像作品《没有鼻子知道》(No Nose Knows,2015),描绘了一位体格庞大的白人女性和一群中国加工珍珠的血汗作坊之间的联系与故事。

作为一位颇受亚洲艺术机构关注的艺术家,罗滕伯格经常在作品中以女性劳动者或者中国义乌作为主角与场景。《宇宙生成器》将观者带入了一个结合了墨西哥工人、美国白人男性和义乌小店中女性店主所组成且彼此联系的超现实世界。

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穆遵古(那些兜圈兜个不停的人)》,2016。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Hicham Berrada ,《预兆》,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全球化星球"中的作品,并不是歌颂全球化,而是在批判全球化。相比于稍显轻松的作品,如《宇宙生成器(AP)》,或者,画家黄海欣创作博览会闭展后的景象《巴塞尔艺术展之后》(2020),2020年杜尚奖提名艺术家Hicham Berrada 180度全景式影像作品《预兆》(2020)将有毒化学物质在水中凝固的过程包裹观众——如此缓慢且色彩缤纷的有毒液体流动,具有魅惑的欺眼性,说明了"全球化"的保护色。

另一方面,邻近此作,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重建了一个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让原住民奴隶运营的铸币机作品《血磨》(The Mill of blood,2017)的墨西哥艺术家Antonio Vega Macotela 以柔软的提花织毯作品赋予展间一种亲人、低调的感受之余,其上看不清的山云景象,实为经过隐码术处理过的逃税公民的档案库资料。

秦政德+李佳泓+林传凯+陈怡君,《在冷战里生火》,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穆遵古(那些兜圈兜个不停的人)》,2016。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并不止步于批评或调笑的立场。在这颗星球中,还有正义且邀请观众参与之作——艺术家Franck Leibovici 与曾担任国际刑事法院分析员的Julien Seroussi 合作,将当时国际刑事法庭审理"波格洛大屠杀"(Bogoro massacre)[3]的各样证据、图像与文件带入美术馆,组成文献装置作品《穆遵古(那些兜圈兜个不停的人)》(2016)。

除了将这些材料清楚地在展墙上展示出来,艺术家还对近年各种文献展览的陈列方式,如"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 原作"(展期:2020年9月4日至11月30日)做了研究,使得观众在选取展墙上的证据罗列在展板上、扮演被害人的辩护律师时,可以得到在文献陈列美学上的参考范式。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农:宣传大业的梳理与回顾》,2018-2019。局部。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秦政德+李佳泓+林传凯+陈怡君,《在冷战里生火》,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与在"全球化星球"中,一系列崔洁所创作的关于新旧建筑想象的绘画作品,如《新北市政府大楼,新北市》(2020)毗邻的是"维安星球"里由秦政德+李佳泓+林传凯+陈怡君共同完成的群体创作《在冷战里生火》(2002)。这组作品,是围着一根将近一个人身高的花岗岩圆柱"梅冷堡——台湾冷战纪念碑"为中心组成。

围绕这根纪念柱,是以"梅花"为意象的五边形组合展柜,其中放置了这个艺术家组合基于美术馆所在的区域——士林与北投——曾是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党政军行政中心。因为国民党在此的缘故,士林北投区域有了许多象征党权的基础设施,其中尤以"梅花"作为意象而生发各种相关物件,如梅花周边衍生文具礼品以及台湾冷战时期的政治犯审讯文件与保防资料,被这个小组通过调查收集,仔细地封存在组合展柜中。

距离这个展柜一步之遥的是按照圆形阵列排列的5频道影像装置作品,其中的影像,如描绘一段当时在士林北投区活动的政治犯邓火生、苏炳如何"接收到"、"想出"刺杀政军高层方法的的录像中,该团体以吃饼、掰开饼、有字条出现的桥段呼应了传说中明朝皇帝朱元璋起义时的手法,也说明了台湾冷战期间政治犯间传递信息的过程——与组合展柜中的物件、纪念碑互为映照。

范柯·荷瑞古拉芬,《腐败的空气——第六幕》,2019。局部。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农:宣传大业的梳理与回顾》,2018-2019。局部。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策展人的假设中,"维安星球"聚集的是一群对全球化幻灭而避世独善其身的人——露骨揭露维系"全球化"的架构与政治目的的手段,成为这颗星球的特色。除了《在冷战里生火》,由探讨艺术、民主和宣传之间关系的艺术家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研究策划的"展览"作品《史蒂夫·班农:宣传大业的梳理与回顾》(2018-2019)更是系统性地、详实地解构了独裁政府运作的文化战争机制。

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4] 不仅是唐纳德·特朗普前白宫首席策略师及高级顾问,此前他还有在好莱坞从事电影制作和剧本撰写的经验。自2001年911事件后,班农通过同名公司制作具有强烈另类西方(白人男性)价值观的记录片。艺术家通过检视班农在2004年至2018年执导的10部电影,如《迎击邪恶》(2004)、《美利坚之战)(2010),找出具有特色的片段,分门别类("掠夺性动物"、"风暴"、"崩塌的建筑物"、"钞票"、"赌博和糜烂"、"战争"、"内外敌人"、"进步派运动"、"撞车和坠机"和"危机圈"),并将同个类别,不同电影的片段集结成不同的短片,集中展现班农的宣传美学,以此达到解构的目的。

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范柯·荷瑞古拉芬,《腐败的空气——第六幕》,2019。局部。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不同的星球,分布作品的数量并不一致。离开具有浓浓政治宣传意味与男性荷尔蒙的"班农"展间,接续的是一个极为冷感的蓝光偏间。这件为名《腐败的空气——第六幕》(2019)是脱逃星球上唯一的作品。脱逃星球是住在全球化星球的富人的避难所,如同在地球的富人视火星为逃离污染、资源匮乏的地球,转往火星殖民的逻辑。

荷兰女性艺术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在这里打造一间想象中的避难所,其中临时性、正在施工中的进程,透过钢架与轻薄如蝉翼的塑胶薄膜等建材得到加强。三张黑色单人床架、塑胶储水桶和家用电视显示屏被以一种秩序摆放在其中,暗示人的居住。这里的三个屏幕,互相对话,是艺术家设定的三种动物——已经绝种的象鸟、已经绝种的三叶虫与蜥蜴。他们正谈论着"末人",他们在等待着他的到来,犹如等待果陀一般。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孤岛》,2020。三频道录像,彩色有声,35分55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离开冷僻的脱逃星球,下到了一楼,进入"实地星球 / 接近实地:临界区"与"实地星球 / 接近实地:盖娅"。在此,"实地星球"并没有单独出现,总是成对出现。按照策展人的思路,实地星球是地球,临界区是地表,盖娅是自我调节的系统。于是,当观者决定居住在"实地星球"[5]时,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它,从而接近它,也算是进入拉图尔的理论核心——接近"实地"(Terrestial)。

为了达到接近进而着陆的目的,策展人选定了22位/组艺术家(将近总参展艺术家/组合的一半)的作品,来完成这个任务。而在众多涉及地质学、细胞学、气象学、医药学、替代能源、替代性建筑材料等议题的作品中,艺术家刘窗的三频道录像作品《锂矿湖与复音孤岛》(2020)在"实地星球 / 接近实地:临界区"中十分引人注意。

峨塞·达给伐历得,《病毒系列》,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孤岛》,2020。三频道录像,彩色有声,35分55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刘窗在这件受到委任的新作中,检视了从智利到中国的高原盐湖的锂矿产业链,并选择从两条线索——传统的复调音乐、工业国际和跨国企业的噩梦(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出发,将其在检视过程中的所得,不管是视觉内容(如风景的罕见性)或者复调音乐或者口白所搭载的信息,以刚好的速度,合适的视觉娓娓道来,使之不仅成为拉图尔式的标准"实地"性作品,也说明艺术家从科教片与纪录片的影像风格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性道路。

与这个展间对峙的是一个开阔的展间——摆放了3张莫兰迪色调,富有人体工学感的曲线椅,随侍在侧的服务人员,赋予场景SPA感。细究打造如此环境的材料,源自于牡蛎壳。这件包含乳液与家具的混合媒材装置作品《牡蛎间》(2020)由两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和Alon Schwabe所组成的小组"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所完成。同样也是委托制作的作品,艺术家考察了台湾西南海岸的水产养殖业,并发现养殖牡蛎不需要仰赖地下水,还有改善海洋水质的作用,从而艺术家使用三合土——混合了牡蛎壳、糯米与麦芽糖打造了这样的环境,并且还以牡蛎壳为材料开发了去角质的身体乳液,让观者体感牡蛎壳作为一种环保材料的衍生性。

Jean-Michel Frodon+Rasha Salti小组,《跨物种影像交会》,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峨塞·达给伐历得,《病毒系列》,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还没踏入"实地星球 / 接近实地:盖娅"的土壤,就看到这个大小犹如广告牌的大型壁画《病毒系列》(2020)。这是台湾原住民艺术家峨塞·达给伐历得(Cemelesai Takivalet)首次尝试如此大尺寸的创作,类似此作的其他小尺幅手稿散见在实地星球中,使得手稿作品犹如漂流木。

这些像似风筝,颇具动感的"病毒"图样,源于艺术家部族排湾族的传说——三年前,一群部落的年轻人,在进行田野调查后,感染了神秘疾病,部族耆老认为,土地需要保护,不能让人打扰。这里的"病毒",是土地对人类入侵的反应,一如盖娅的"自我调节"系统。

James Lovelock,《盖娅图表:地球系统与反馈回路》。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James Lovelock,Science Museum and Science Museum / Science &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Jean-Michel Frodon+Rasha Salti小组,《跨物种影像交会》,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病毒"之后,是一片可供人闲步的地方——荧屏隐隐烁烁,犹如星光。Jean-Michel Frodon+Rasha Salti小组从17部电影中选了2至6分钟的片段,组成影像装置作品《跨物种影像交会》(2020),在这个宽广且足足有两层楼高的空间中循环播放。这些电影其中包括在台湾极具知名度的马拉西亚华侨蔡明亮讲述台北一对父子发生同性性行为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河流》(1997)、缅甸华侨赵德胤将家人大哥身为缅甸采石工人所抱有"挖到翡翠"的梦想与幻灭拍成的纪录片《翡翠之城》(2016)与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古装文艺武侠电影《刺客聂影娘》(2015)。

这里闪现,经过挑选、重复播放的片段,犹如广告,不断地吸引、刺激、加深观者的视觉记忆,而这些图像都是极具诗意的时刻,很难使用具体的文字描绘的共性,从而让这个空间加添了"实地星球"本身的魅力——尽管这样魅力是从扭曲、禁忌与破碎的人生经历而来。

June Balthazard & Pierre Pauze,《Mass(质量 / 弥撒)》,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James Lovelock,《盖娅图表:地球系统与反馈回路》。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James Lovelock,Science Museum and Science Museum / Science &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转角处,James Lovelock所绘制的《盖娅图表》被转印在柱子,作为"实地星球 / 接近实地:盖娅"的标示,也为展览的结语埋下了伏笔。穿过西班牙艺术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改造儿时成长环境经常出现的铝合金门帘作品《⧜》(2016)——用不完全无限的数学符号,来指涉过渡状态——来到地下室。

艺术家陈滢如取材亚洲地区中五个历史事件,如光州事件(1980)或小金门屠杀(1987),当时的星体排列绘制而成的5件大幅的铅笔素描《屠表学》(2020),代表着"另类重力星球"旅程的开始。后方法国艺术双人组June Balthazard & Pierre Pauze,使用"mass"一词的双关性为作品名《Mass(质量 / 弥撒)》(2020),以虚构与纪实交织的双频道录像装置,构筑了关于"VOID"(虚无)的讨论。艺术家邀请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和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研究主任基亚拉·马里奥蒂(Chiara Mariotti)讨论在互相处于对立的物理理论模型——无限大与无限小——这两种理论在各自的体系中运作,却不存在于相同世界的现实。

布鲁诺·拉图尔,《颠动地球》,2019。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June Balthazard & Pierre Pauze,《Mass(质量 / 弥撒)》,2020。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这样的矛盾在"另类重力星球"屡见不鲜。克罗埃西亚艺术双人组Nikola Bojic & Damir Gamulin 在急救毯的材质上印制了36幅说明人类、科技和自然系统关系的图表式海报作品《宇宙政治学的建筑》(2020)。这些图表并不是集体之作,而是源自1971年克罗埃西亚建筑师Branko Petrovic综合其研究南斯拉夫自我管理学与其在依索比亚的都市计划项目经验的见解。有趣的是,养成这位建筑师经验与知识的两个国家——南斯拉夫与依索比亚——均为"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6] 的重要成员国。

这份立足于50年前,来自边陲地区的个人性研究,被艺术家小组与策展人带到了另一处被边缘化的小岛(台湾)上。策展人自:"台湾就像是缩小版的地球,小岛上浓缩了一切地缘政治问题,把地缘政治,亦即民族国家彼此入侵与否的典型问题,连接到另一个更难懂,也更重要的地质连接上。"而支撑布鲁诺,或者说,与布鲁诺相呼应的,则是James Lovelock和Lynn Marguli在1979年所发现的"盖娅假说",即所谓的地球系统论。在James Lovelock的图式里,此系统(即盖娅)中的生物体和无机环境因相互作用之故,达到自我调节。

Pierre Huyghe,《体外心灵(深水)》,2017。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台北文心艺所、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摄影:Rex Chu。©Pierre Huyghe / ADAGP, Paris, 2020 布鲁诺·拉图尔,《颠动地球》,2019。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

对于地球的关照与思考,并不是从James Lovelock和Lynn Marguli才开始,策展人追溯到提出"日动说"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并且借鉴了1947年Joseph Losey导演,Bertolt Brecht剧作《伽利略的一生》的美国版本当中的形式,在2019年于法国南特亚蒙迪剧院(Théâtre Nanterre-Amandiers)进行剧场式的讲座《颠动地球》(Moving Earth)。

在这场讲座中,拉图尔坐在摆放在舞台的一张椅子上,伏案在黑板上以粉笔板书介绍伽利略以及之后关注地球理论的人,其中拉图尔特别仔细地比较了伽利略和James Lovelock。拉图尔的板书、引用的书籍、图像照片都被实物投影机(Digital Visualizers)投射到更大屏幕成为舞台的背景,而拉图尔就像一位独角戏的演员孤立于黑暗的舞台上,只留下一盏书桌上的灯。这样的讲座而后被后期处理为在展场播放的三频道录像,其艺术语言在镜头、特写与剪辑之中得以流畅地使用。

至此,论文般的本届台北双年展算是结束,而馆外的那件西洋蜂飞舞的女性雕塑作品——Pierre Huyghe 2017年的作品《体外心灵(深水)》——按照Pierre Huyghe的说法"exposing something to someone, rather than someone to something"(显露物于人,而非显露人于物),更是加强了这场双年展的核心命题——人类不是操控、掌权的唯一生物。

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 Image 110 Pierre Huyghe,《体外心灵(深水)》,2017。展览现场:"你我不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第12届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图片提供:台北文心艺所、第12届台北双年展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摄影:Rex Chu。©Pierre Huyghe / ADAGP, Paris, 2020

显然此次台北双年展成功地扩延了"双年展"的定义——在拉图尔眼中,展览乃至双年展,都是思想实验,且是混杂了政治美学、科学美学与艺术美学在其中。这样的推进,部分得益于2018年台北双年展"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展期:2018 年 11 月 17 日至 2019 年 3 月 10 日)的铺垫。在"后自然"中,策展人吴玛悧与Francesco Manacorda 探究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演变的特质,以及这项特质如何反映在艺术机构的运营机制中。

然而,对于"系统"的着迷与研究,无论这个系统是叫"盖娅"或者其他,都表达了一种对于"秩序"的关照。在此,拉图尔,如同21世纪的切利略,从反思"全球化",揭露"全球化"的黑暗面,宣告"全球化"已经不存在或者"全球化"的矛盾性,展示"差异性"出发——差异性巨大到以"星球"比拟,这样的比喻此前是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拓展观者的认识论,督促观者做出选择。

事实上,如此选择,无非是在几种选项(星球)里做出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其实都忽略一个事实:"系统"的掌权者,既不是盖娅,也不是人类,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并不是选择哪一个面向的问题(到底是人来操控世界,还是人与非人一同作用所达到的调节);而是让我们在选择某一面向时,反而,忘记了去追问谁才是掌握这个系统的存在。这样的终极问题的亡轶,是这个展览具有在反既有的普世性的倾向上,尝试建构新·普世性的悖论。—[O]

[1] 语出策展人拉图尔在"外交新碰撞:2020台北双年展论坛"的演讲。

[2] 在这个将近半小时的影片中,一位墨西哥女性在美墨边境的沙漠中推着餐车作为开头,以掀开餐食盖子、爬通道的画面,跳接在墨西哥、中国餐厅、义乌店铺的叙事,从而表达出"全球化"语境中互有联系贯通的景象,替"全球化星球"展区定调。

[3] 1999年至2003年期间,刚果共和国东部伊图里地区的不同部族之间多次爆发武装冲突,多个武装团体和邻国势力卷入,发生了许多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2003年2月24日,民族主义和融合主义阵线(FNI)和伊图里爱国抵抗阵线(FRPI)联合袭击了伊图里地区的波格洛(Bogoro)村,残杀了至少200位平民、关押平民于装满尸体的房间里并对妇女和少女进行性奴役。

尽管这两个阵线的指挥官热尔曼·加丹加(Germain Katanga)和马蒂厄·恩乔洛·楚伊(Mathieu Ngudjolo Chui),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屠杀,但他们策划了这场行动。2004年3月,刚果共和国政府请求国际刑事法院对自2002年7月1日《罗马规约》生效以来在其领土内发生的严重违反国际法的罪行进行审理。

2014年3月7日,加丹加以谋杀、攻击平民、破坏财产和抢劫罪行被国际刑事法院判定犯有一项危害人类罪和四项战争罪。同年5月23日,他被判处12年监禁。2016年1月,他被判减刑,其案件完成终审。

2018年3月24日,国际刑事法院第二审判庭令对加丹加所犯罪行的受害者提供个人和集体赔偿。法官裁定对297名受害者支付每人250美元的象征性赔偿以及一些集体赔偿,集体赔偿将用于支持住房、创收活动、教育援助和心理支持等。由于加丹加无力支付,法官请"受害人信托基金"考虑利用其资源进行赔偿,并在2017年6月27日之前提交执行计划。

[4] 作为唐纳德·特朗普前白宫首席策略师及高级顾问,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被《时代》杂志封为"伟大的操纵者",指导过多部具有宣传另类右派(alt-right)政治立场调性的记录片,在进入白宫之前,班农是鼓吹白人至上主义,反对多元文化,运营强调捍卫"西方价值观"的布莱巴特新闻(Breitbart News)。

2010年,通过保守派组织"公民联盟"的负责人大卫·博西,班农在纽约与特朗普见面,2016年8月,班农正式成为特朗普竞选活动负责人,并帮助起草了特朗普的就职演说,同年11月,特朗普在大选获胜后任命班农为白宫首席策略师及高级顾问。2017年8月18日,班农终究敌不过舆论谴责以及共和党内批评,离开了白宫。2018年1月,辞去主布莱巴特新闻网站执行主席的职务。2020年8月20日,史蒂芬·班农,因涉嫌伙同另三名同犯挪用"我们修墙"(We Build the Wall)众筹修筑美墨边境墙的资金,被以"贪污"、"洗钱"两项罪名起诉。

[5] 策展人自言,"实地星球"是他最想要居住的星球。

[6] 这个组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直到今日。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Ocula Newsletter
Stay informed.
Receive our bi-weekly digest on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art around the world.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Subscribe
Ocula discover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art icon.
Get Access
Join Ocula to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Do you have an Ocula account? Login
What best describes your interest in art?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for upcoming exhibitions, available works, events and more.
By clicking Sign Up or Continue with Facebook or Google, you agree to Ocula's Terms & Conditions. Your personal data is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Just one more thing...
Soon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asking you to complete registration. If you do not receive it then you can check and edit the email address you entered.
Close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You can now request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artworks, exhibition price lists and build a collection of favourite artists, galleries and artworks.
Close
Welcome back to Ocula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and password below to login.
Reset Password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receive a password reset link.
Reset Link Sent
We have sent you an email containing a link to reset your password.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enter your new password to complete this process.
Login